2013年6月14日 星期五

教育活動是怎樣一回事

如果在街上隨便抓個乖寶寶小學生,問他「上學要幹甚麼」,標準的回答會是「學習知識」。俗話也有說「學校是知識的殿堂」,老師教授的自然是知識,學生學到的就是知識。但甚麼是知識卻是個難倒老百姓的問題,哪怕是在這「知識殿堂」中負責「傳道授業解惑」的老師們都無能為力。畢竟這是哲學家的問題,而正因為它是哲學家關心的,所以就算老師不清楚知識是甚麼,他還是可以教書教得很順利(就像科學家不用證明外在世界存在,他的實驗還是能成功一樣)。

Categories:

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

用嘴砲教書?

「這個活動裏的大人,沒有一個會因為你犯錯事而打你、罰你或罵你。」士哲補充說:「如果你做了你不想爸爸或媽媽知道的事情,可以和我們說--因為我們要寫記錄,只要你不願意,我們會幫你保守秘密。」

...

我不知道孩子們小小的腦袋裏是怎麼想士哲的話語,我倒是很難想像一種不打不罰不罵的活動要怎麼進行。孩子(不論性別)在哲學史中的角色一直非常低微,他們缺乏成人的知性,缺乏基本概念(不論是對世界的概念還是道德概念),因而總是被排除在哲學討論之外。另一方面,基督宗教也提出過一個很有洞見的想法:孩子們充滿著惡性,這個想法顯然是有經驗上的基礎,只是稍稍將這些由經驗歸納而來的加了一番鹽醋罷。這兩者分別顯示著兩個關於孩童的事實:在學理上孩童往往不受重視(不是首要的對象),而且孩童不是理性能應用的對象。

「孩子做錯就是要打!」是我們常常聽到的一種教育主張;「孩子不聽你講,你還對他說這說那,他們怎麼會聽得進去?」這也是常常耳聞的一種教育心得。這兩種關於教育的想法,我認為剛好是接受了前段所說的主張的結果,而有些人(學者也好,一般人也好)會說這反應著孩童身份之邊緣性:介於理性與不理性之間,介於擁有權利者與無權利者之間,他們和我們(成年人)很接近,但他不會被當成和我們一樣。他們從不被我們對等地看待,因而在這個意義下他們很像人類以外的動物:他們需要的是制約、是訓導、是規管,而不是對話與溝通。而與這類想法相反的主張,也就是把孩童視為與成人對等的「人」,以對話溝通取代訓導、規管的想法可以被歸為「人本主義」的一種。

世界各地都有以這類(也許細微處有差異)「人本主義」作為教育上的基本信念並予以實踐的團體,我不清楚其它國家對這種教育主張或實踐的看法(我相信在歐洲,尤其北歐國家很歡迎這類主張),在台灣,實踐這種主張的團體不止不受重視,還常常被當成是「教育幻想」、「用嘴砲教書」、「不食人間煙火」或「只懂在天堂喊話」的被恥笑對象。他們之所以被恥笑,理由不外乎那種主張聽起來就不符合我們對孩童行為的直覺[1],而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偶爾也會大力撻伐這類主張,因為根據他們在現場的經驗,這種主張不可能被成功實踐,倒是老祖宗傳下來的那一套有更好的效果。歸根究底,我認為這些質疑的起源很簡單,就是他們不知道實踐這種教育主張是怎麼一回事,他們的童年也未曾經歷過這種教育方式[2],因而他們會傾向於認為是實踐上不可能的的漂亮話。

越是漂亮話越難做到--直到那天,我也很難想像這種教育實踐是怎麼一回事。

Categories:

Copyright © 單稱飯堂︰拒絕複數 | Powered by Blogger

Design by Anders Noren | Blogger Theme by NewBloggerThemes.com | BTheme.net      Up 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