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6月14日 星期五

教育活動是怎樣一回事

如果在街上隨便抓個乖寶寶小學生,問他「上學要幹甚麼」,標準的回答會是「學習知識」。俗話也有說「學校是知識的殿堂」,老師教授的自然是知識,學生學到的就是知識。但甚麼是知識卻是個難倒老百姓的問題,哪怕是在這「知識殿堂」中負責「傳道授業解惑」的老師們都無能為力。畢竟這是哲學家的問題,而正因為它是哲學家關心的,所以就算老師不清楚知識是甚麼,他還是可以教書教得很順利(就像科學家不用證明外在世界存在,他的實驗還是能成功一樣)。


…還是先談關於知識的二三事吧:

知識可以粗糙地分作命題知識及能力知識兩類,這兩類都是學校會教的。教孩子寫字,就是教授孩子關於寫字的能力知識;教孩子歷史地理,就是教授關於歷史及地理事實的命題知識。從柏拉圖那個年代開始,西方人對甚麼是命題知識就有了一個相當穩定的看法。命題知識是人們能給出理由支持的信念,而且這些信念(或他們相信的)是真的。說曉傲擁有知識就是指曉傲擁有一個受到支持的真信念。能力知識看起來比較簡單,只要當事者能夠實踐某種行動,我們就能說他具有某種能力知識。命題知識和能力知識在某程度上有關聯,但彼此不蘊涵。假設曉傲知道游泳是怎樣一回事,但他可以不懂游泳;游泳健將對他游泳的方式可以說不出所以來。

我們在學校學到的不是命題知識就是能力知識,可是學習知識又是怎麼一回事?我先從教育活動作為語言行動及其背後的意圖談起。一個典型教育活動是這樣一回事:
1. X 意圖 使 Y 學會 P[1]。
1.1 P是某個命題。
1.2 Y學會P的意思是Y形成一個關於P的知識。
1.3 X滿足這個意圖所作的行動就是教育行動。對於使Y學會P一事,並不是只有一種教育行動可被執行,不同的教育行動可以達成同一個目的,而不同行動反映著不同的教學方法,不同的方法反映著不同的理念

2. X必須預設Y不知道P
2.1 如果Y早就知道P,那X的行動是沒意義的。

3. X必須預設在缺乏X的教學活動下,Y不能學會P
3.1 如果X不做任何事情Y就能學會P,這意味著要嘛 P是太容易,要嘛 Y(相對於X的估計)太聰明。但不論是哪一個可能性都顯示出 X的教學活動會是功能不彰的。

4. X必須預設 Y 需要學習 P
4.1 教一頭野狼跳火圈,待野狼學成後把它放回山林有甚麼意義(作用)嗎?
4.2 如果Y不覺得自己需要學習P,那X的行動很難說是合理的。
4.3 典型教育活動中的Y是小朋友。小朋友通常不被當作是具行為能力者,也往往被視為是需要成人指引的,因而典型情況下「X預設Y需要學習P」的意思其實是「X認為Y需要學習P,不管Y是否需要P」。一般X會認為Y的想法不重要,因為作為孩童的Y根本不會有正確的想法。

這個分析雖然很粗糙,但有長期發樓教育問題的讀者不難嗅出(1)(2)(3)(4)背後皆藏著很多教育上的哲學問題,而那些問題和當今的學校教育有關。以後有時間我會再談下去,一篇文章容不下這些內容(也不便閱讀)。這篇文章就當作是一引子好了。



==
[1] 通能力知識的分析。只要將P改作能力就好。

Categories: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

Copyright © 單稱飯堂︰拒絕複數 | Powered by Blogger

Design by Anders Noren | Blogger Theme by NewBloggerThemes.com | BTheme.net      Up 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