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7月15日 星期五

你的經驗知識,我的先驗知識

一般而言,康德認為經驗成份會讓一個直觀或判斷失去客觀必然性,客觀必然性只會顯現於純粹的、先驗的(apriori)東西上。用一個極其粗糙的方式來理解的話,我們可以從中拆出兩個宣稱︰
(A) 先驗的命題是必然真的。
(B) 經驗成份會破壞先驗性(apriority)。
打從魁普奇(Saul Kripke)成名以後,要堅持(A)變得相當困難。主張有先驗性的哲學家們雖然大致上堅持著(B),但他們對於如何理解(B)有著不同的看法。

柏濟(Tyler Burge)談論先驗性的方式有別於一般哲學家的說法,他不將焦點放在命題的先驗性,比方說,他不處理先驗命題(apriori proposition)的定義或判準。他認為和先驗性有關的是證成方式(way of justification)

一個證成是先驗的,意思大概是︰
該證成的力道(justificational force)並不來自感官經驗或知覺信念。
這個觀點可視為是(B)的某種版本。雖然證成的力道有點抽象,但我們可以透過不同的例子來把握︰
CASE1
梅仔相信路邊有狗大便,他之所以如此相信,是因為他看到了路邊有狗大便。
CASE2
梅仔相信小竹吃了他的雞蛋布丁,他之所以如此相信,是因為他相信屋子裏只有他和小竹在,而吃掉布丁的人要嘛是他要嘛是小竹,而他沒有吃布丁。
在第一個故事裏,如果梅仔的信念是有道理的,那麼支撐著這個信念(使之有道理)的是他的感官經驗或者知覺信念。這一點很明顯。第二個故事則比較麻煩。

故事二原則上呈現了梅仔的一個演繹推論。可是,我們很難說梅仔的各個信念背後完全沒有涉及經驗成份,比方說,他之所以相信屋子裏只有他和小竹兩個人,多多少少涉及到他的視覺經驗(只看到小竹在)、記憶(他記得小竹是唯一的室友)等等,這些經驗成份不僅在梅仔形成相應信念的過程上扮演著關鍵角色,它們也支撐著梅仔的那些信念,使其推論可信。

讓我們再看看以下的故事︰
CASE3
梅仔相信18不是質數,因為他相信任何質數只能被該數自身及1整除,而18並非只能被該數自身及1整除。
類似於故事二,這個故事呈現的也是一個演繹推論。然而,梅仔的信念之所以是有道理的,這點與任何經驗成份無關。乍看之下這個宣稱是有問題的,因為梅仔要懂得甚麼是質數,他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會聽到別人談論關於質數的話語;要懂得18是個數,他得聽過或看過阿拉伯數字,甚至做過從1讀到18的機械式順序練習。於此,柏濟提醒我們,在這種案例中,經驗成份扮演的角色僅在於形成信念(或使相應信念可能),在證成上並沒有特殊地位。畢竟梅仔的信念之所以有道理,純粹是因為對於其信念內容的理解使成。比方說,1+1之所以等於2,或是質數只能被該數及1整除之所以可信,理由和這背後的形式系統及各種數學定義有關,怎麼會和某個特定個人的知覺信念或是感官經驗有關呢?只要梅仔理解這些概念,他的論証就會支持他的信念——由於在證成上不涉及經驗成份,因此,梅仔的信念可謂是先驗地證成的

如果上述的三個故事多少能澄清柏濟對於先驗證成的想法,那我們就能往下一步推進了。柏濟認為,若一個真信念是被先驗地證成的,那麼,這個證成的真信念就會構成一個先驗知識。故事三的梅仔透過了先驗的方式證成了他的信念,因此,他先驗地知道18不是質數。這樣的結論算是老生常談的,有趣的一點在於,柏濟認為某些命題可以被不同的方式證成。換言之,某些命題既可以被先驗地證成,也可以被經驗地證成。從這可以得到一個更嚇人的結果︰
關於某些命題 P 而言,一些人會擁有關於 P 的先驗知識,而另些人會擁有 P 的經驗知識。
那麼,這種情況要如何可能呢?柏濟把他的焦點放到了日常生活中,老百姓們(unsophisticated)得到知識的常見方式之上。老百姓們和專家不同,他們多半沒有精力、沒有時間,也沒有特別的知識技能。他們擁有很多知識,比方說他們知道「曝露在強烈幅射中對身體有害」、「地球會公轉」、「趙雲是劉備手下」、「台灣最高的山是玉山」等等,但他們卻無力於給出足以支撐他們的這些信念的理據。如果被雞巴人追問理據,恐怕只能得到像「報紙上是這麼寫的、老王這麼講的、老師在課上這麼教的」之類的回應。

老百姓的這種知識狀態(epistemic status)乍看之下不符合一般意義下的知識構成三要項,究其根本,是其證成的方式比較特別所致。這類知識的證成寄生在別人身上,透過別人的話語,以某種間接的方式讓別人替自己的信念做證成。當然,宿主必須有能力給出非寄生式的證成才行。讓我們看看下面的故事︰
CASE4
梅仔相信夸克無法被獨立地觀察,因為他查了維基百科,在相關的頁面上看到這樣的內容。
故事中的梅仔雖然相信著關於夸克的某些性質,但是他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,他並沒有能力給出證成,就連維基頁面上寫著的內容他都無法理解(就是那種「單獨看每個字都懂,串在一起就變成天書」的狀態)。他只能依賴頁面上如此寫著的內容,有待頁面的撰寫者幫他證成他的信念。那麼,這種證成方式的力道是否依賴於感官經驗?答案是否定的。

梅仔很可能打從中學畢業後就再也沒有進過實驗室了,更別論那些具有昂貴儀器設備的物理學實驗室了。我們沒有好理由認為這樣的梅仔能夠知覺到夸克,畢竟他能依賴的僅僅是別人的話。當然,梅仔需要他的感官知覺來看到維基百科夸克頁面上的文字,但是感官經驗扮演的角色也就到此為止了,它對證成的力道沒有影響。如果梅仔擁有的證成之力道不涉及感官經驗,那顯然地,他的證成將是先驗的。別人的話語能夠先驗地證成我們的信念。

前面提過,梅仔要擁有這種知識,則他證成上的宿主必須能夠提供(真正意義下的)證成。假設梅仔看到的夸克資訊是小竹撰寫的。小竹是個粒子物理學專家,他曾經做過關於強子和夸克的研究及實驗,透過儀器,他曾經觀察到夸克的存在。換言之,小竹關於夸克有如此這般性質的信念,是(至少部份地)受到他的觀察證成。由於其證成力道涉及到感官經驗,因此小竹的證成是經驗的,因此,小竹擁有的是經驗知識。相反,梅仔的證成是先驗的,因此他的知識是先驗知識

Bro, let's read newspaper and gain some apriorily supported beliefs.
假如小竹的證成被別的理由擊敗了,那麼梅仔擁有的證成將不足以支持他的信念。如果梅仔有別的理由去懷疑他在維基百科看到的內容,那麼,他原有的先驗證成將會被別的理由(也許是經驗上的)推翻。對柏濟而言,先驗性並不保障正確性
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依賴著各種不同的訊息源以獲取各種知識。只要稍稍反省,我們不難發現當中的證成大多都是寄生式的。根據柏濟的說法,這些知識大多都是先驗知識。一些別人的經驗知識,透過不同渠道來到我們心裏之後就變成了我們的先驗知識,這種結果真的很嚇人,對吧?



====
對文章中提及的各種想法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讀一下
Burge, T.(1993). Content Preservation. Philosophical Review, 102 (4), pp.457-88.

Categories: , ,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

Copyright © 單稱飯堂︰拒絕複數 | Powered by Blogger

Design by Anders Noren | Blogger Theme by NewBloggerThemes.com | BTheme.net      Up ↑